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。其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苏轼的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多表现对人生的理性思考。所以在苏轼的诗中,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诗境背后的哲理意蕴。譬如苏轼的经典诗作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·其一》。
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·其一》是苏轼根据宋初僧人惠崇的画作《春江晚景》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是其中一幅鸭戏图的题画诗。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,并且融入了苏轼的想象和对人生理性的思考。短短的28字中,却是蕴含着人生大智慧,值得我们一读再读!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苏轼的这首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·其一》: 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首句“竹外桃花三两枝”,苏轼便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,即竹林外初放的三两枝桃花。仲春是春季的第二个月,即农历二月。在这个季节,桃花开始盛开,点缀春天。苏轼这句诗,既将我们带入到了那个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的季节,也为下文描写其他春天特有景象做了铺垫。 次句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仍是苏轼对原画中江南仲春景色的描写,即鸭子察觉到了春天江水的回暖,而纷纷跳入水中嬉戏。“鸭先知”三字,不仅是苏轼从江岸景象到江面景色的过渡,还是苏轼对人生理想的思考:凡事唯有亲身体验,才会得到真实的感受。鸭子之所以会知道江水的冷暖,是因为江水只要不结冰,它们便会跳下去嬉戏。
同时“鸭先知”也将惠崇原画中静止的画面写得动了起来,仿佛此刻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一幅江岸桃花盛开,鸭子纷纷入水嬉戏的动人画面。苏轼将画中无声的、静止的画面,转化为有声的、活动的诗境。也让我们想起了苏轼对王维诗的评价: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。 接下来两句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,则是苏轼通过想象为我们呈现出了一派春意盎然、欣欣向荣的景象。“蒌蒿”,草名,有青蒿、白蒿等种。“芦芽”,即芦苇的幼芽。而“河豚”,则是一种鱼,每年春天都会逆江而上,在淡水中产卵。
所以苏轼这两句诗的意思便是,就在桃花初放、鸭子嬉戏的仲春时节,蒌蒿已经满地都是,芦苇也开始长出幼芽。河豚此时则逆流而上,回游到江河里来了。至于河豚沿江上行的形象,则是苏轼通过想象得出的虚境,来补充原本的实境。从而使得这首诗的诗情、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。 综观苏轼的这首诗,虽然仅有28字,但其描写的春天之景,却美得让人心醉。而其中蕴含着的对人生理性的思考,更是苏轼的智慧之言,值得我们一读再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