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到太平天国的名将,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杨秀清或者石达开,不过有一个人,被后世认为是天平天国第一战略家,他曾提出了三大策略,被认为如果按照他的战略实施,清朝很有可能就亡了。 这个人就是罗大纲,在太平天国强势的前期,他曾提出了三条策略,概括来说就是,第一条:全力挥师北伐,先占河南,而后直捣燕京,第二条:平定东南九省,三路出兵,先占山东、潼关,后合力攻取燕京,第三条:组建庞大水师力量,掌握制江权,占领南方后再北伐。 个人觉得,这三条策略,第三条只为自保,非上策。第一条,风险太大,一旦失利就死无葬身之地,毕竟没有稳固的后方基地。第二条就是太平天国采取的策略,西征的目的就是为夺去南方几省,派2万人北伐只是牵制清廷减少南京压力本就没指望能成事。所以策略上讲,坏在内讧和后期不作为。 就算罗大纲说的是策略,只是忽略了前提,没有成熟的思想信仰做指导,中心不稳,内讧难免,战术胜利不足以撑长远。太平虽比闯王为胜,因为他们还是在经营根据地的,但他们的思想号召,恐怕还不如闯王来的切合实际。 洪秀全的战略一开始就错了!1.不团结全体汉人,大杀读书人,导致曾国藩、左宗棠等文化人与之对抗;2.拜上帝,装神弄鬼,不合中国民众根深蒂固的观念;3.捣毁祠堂、寺庙,烧毁民间书籍,得罪了广大民众;4.抢劫民众粮食作军粮,引发与民众的冲突;5.强迫实行“男营”“女营”,使夫妻都不能见面;……加上太平天国提出的口号都没有实行,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愤怒和不满,太平天国的失败是迟早的问题!是根本没有战略!按照罗大纲的来也没用。根源在于拜上帝教这个不行,把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得罪这一条啥事就决定了太平天国赢不了。 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。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,却不一鼓作气,北定中原,却不思进取,内讧自损,若想不败,岂不难哉。中华民国和太平天国有相似之处,都制定了先定都南京,再通过北伐夺取天下的战略。中华民国总结了太平天国的经验教训,通过妥协折中,最终侥幸算是成功。 太平天国几乎把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的弱点全部集合在一起了,同时他也缺乏一个绝对的战略家,洪秀全此人当个吉祥物比当皇帝合格的多。太平天国的战败主观上是因为阶级的局限性,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,客观上是因为无法制止和克服内部集团的腐败,无法长久保持内部集团的团结,以及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,太平天国当以民为本,建立起强大而广泛的后方根据地,方可进退有据,同时可有充足的后勤补给,军员补充,可惜,历史毕竟是历史,不容假设。 就算太平天国采用了罗大纲三条策略,解决不了内讧问题也是徒劳,如果不内讧,当时的汉人,是有很多愿意支持洪秀全灭清的,不管是满清还是曾国藩,都不是太平天国的对手。内讧的原因,可以说当时洪秀全已经被逼得没办法了,杨秀清的野心太大,迟早会废了洪天王,自从当了九千岁,洪秀全差不多成了傀儡,但是放韦昌辉进来杀了杨秀清一家以后,洪秀全又控制不了韦昌辉,结果韦昌辉滥杀无辜,大清洗了两万多人,甚至石达开觉得韦太过份,说了韦昌辉,韦昌辉竟然把石达开一家都杀了。没办法洪秀全又设计杀了韦昌辉,这时候他怕了,竟然也怀疑起了石达开,石达开被逼走,虽然没有丢了太平天国的旗,但是实际上已经不属于太平天国官,等于另一个各自为战的部队。 这一闹,太平天国元气大伤,给清廷有了喘息的机会,而且实力大不如前,虽然提拔了李秀成,陈玉成两个年轻有为的将领。但是洪秀全也怕不能节制他们,中央用了一大堆没本事的亲戚,而且在部队里大肆封王,本来能够封王,是军功和权力的象征,值得奋斗的目标,但是后期滥封的王过千,至使部队的领导难管。话说那李秀成,陈玉成两个年轻人确实也是将才,就这个烂滩子,他们竟然能够两破江南大营,击破浙江,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。但是,这两个将领再有用,你主要的领导洪秀全什么也不管,只管在宫里抱美人享乐。用那些没用的哥哥亲戚管国家。你看朱元璋,刘邦这两个人可以说文化基本没有,比洪秀全的文化差远了,但是仗怎么样打更好,他们肯定不敢睡觉,每天跟着谋士们策划。一对比洪秀全的失败一点都不奇怪了,而且之前清军的战斗力以及各方协调很差,经过了坚持,兵越来越勇敢,仗打多了也硬了,不像之前那么烂。 陈玉成,李秀成也越来越难打了。加上后期,本来洋人是坐山观虎斗,甚至是想帮助太平天国灭清,结果太平天国不但拒绝洋人,还得罪了洋人。洋人转而帮助曾国藩,有了洋枪洋炮这些新式火器支持曾国藩,你想太平天国那些拿铁器对火器,差了一个级别了。就这样了,后来李陈这两个太平天国最后的支柱,竟然也面和心不合。总之太平天国想成功,除了能够采用正确的策略之外,还要有一个有能力的精明的领导层,可惜这两点太平天国都不具备。
|